OCC2023 | 群英荟萃,热点碰撞,肺高压创新疗法PADN再成焦点

2023-06-08 10:54:00

2023年5月28日,时隔三年再次回归线下的第十七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3)在上海世博中心顺利落幕。作为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大型学术会议之一,大会不仅从主题、形式上实现了多界融合,更是以开放者姿态拥抱创新,呈现了一场科普与理念多维度的学术盛宴。25个论坛和学术单元也是百花齐放:心力衰竭论坛上,两场心衰病例大讨论,强调了心衰全面长期管理的理念;冠心病介入论坛上,从左主干到桥血管,精彩的手术演示赚足了在场专家的眼球;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上,热点话题争鸣板块,引得了在场专家热烈讨论;结构性心脏病论坛上,手术转播成为了本届该论坛最大的亮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医疗论坛上,无论是医疗健康机器人,还是近期爆火的ChatGPT,亦或是元宇宙,爆火的跨界融合开启了医疗行业创新的畅想未来;心血管影像论坛上,感染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专场的现场专家人流涌动……


为期两天半的肺循环疾病论坛顺利召开,其中第四节肺血管疾病总论环节,邀请到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的陈绍良教授、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苟德明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何建国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荆志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沈节艳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张浩教授等肺循环领域知名专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展开了精彩绝伦的学术分享和讨论。


陈绍良教授

PADN治疗肺动脉高压一年随访结果

陈绍良教授指出,肺动脉高压(PAH)作为WHO第一大类的肺高压(PH),是一种进行性、不可治愈的疾病,可导致过早死亡。对于PADN,目前已有夯实的基础研究,且有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改善PAH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运动能力及临床结局,但仍缺乏评价PADN术后1年有效性的循证医学证据。PADN-CFDA one-year follow-up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假手术组临床恶化累计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明显高于PADN组(23.1% vs 4.8%)。其他指标,如PAH恶化累计发生率、PAH相关再住院累计发生率、WHO-FC Ⅳ/等级增加≥1级累计发生率、需要其他治疗累计发生率,假手术组也均显著高于PADN组。而对于术后1年时6分钟步行距离(6MWD)较基线改善情况,PADN组明显优于假手术组。此外,陈绍良教授强调,通过回顾受试者的基线数据,不难发现,早期应用PADN治疗对于PAH患者的治愈至关重要。最终,PADN-CFDA one-year follow-up得出结论,对比PDE-5i(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靶向单药治疗,PADN联合PDE-5i靶向药物能在术后6个月至术后1年进一步提高患者6MWD。此外,PADN能降低PVR、PAP(肺动脉压力),改善患者右心室功能改善,减少三尖瓣反流,降低NT-proBNP水平,改善临床预后。



黄岚教授

高原暴露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及评价

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具有低压缺氧的特点,为心血管病患者进驻高原带来了巨大挑战。首先,黄岚教授结合相关循证数据和指南,简要论述了高原暴露对心律失常、肺高血压、脑卒中等患者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当人急进高原后,为维持组织氧供需平衡,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肺血管收缩、肺动脉压升高,心功能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快等生理反应,倘若这种生理反应响应过度或不良,很可能会导致心肌损伤、血管功能异常等异常征象出现。近年来,多项探索高原暴露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结果指出,高原暴露可能增加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引起心脏结构、功能、损伤标志物改变;高原暴露能潜在促进心律失常发生;多因素参与的肺血管重构是慢性高原肺高血压的主要病理改变,1/3急进高原人群会出现临界肺高血压;高原暴露能导致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从而降低脑血管反应性。目前相关共识/指南也针对高原暴露提出相关建议,指出卒中既往史(90天内)和未处理的高风险脑血管异常是高原暴露的禁忌证,高血压患者急进高原应联用替米沙坦和硝苯地平进行降压。


荆志成教授

艾森曼格综合征,真的是不治之症吗?

“这个世界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思维,艾森曼格综合征是否真的无法治愈?还是我们主观认定它不可治愈?”凭借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的案例,荆志成教授表示,由Watson Lillehei教授发布于1991年,被誉为西方肺动脉高压治疗圣经的文献明确指出:肺血管阻力(PVR)>7 WUs是房间隔缺损(VSD)封堵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据,《2015 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规定:PVR>4.6 WUs患者不能接受手术、PVR 2.3 WUs-4.6 WUs患者能否接受手术取决于术者经验、PVR<2.3 WUs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并且在最新发表的《2022 ESC/ERS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中仍然不推荐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然而,荆志成教授发表了不同见解。相比于Watson Lillehei教授的1960年前开展VSD封堵术所得的经验,时至2023年,麻醉、体外循环、围术期管理等方面都发生质的飞跃,且当时Watson Lillehei教授并未对肺高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也没有肺高压靶向药物能供其选择。综上所述,荆志成教授得出结论,并不应将Watson Lillehei教授发表的文献作为肺高压指南的制定依据,利用我们如今的治疗策略和手段是有潜力能够拯救更多的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


苟德明教授

基于SLiPiR-seq的血浆cfRNA组学分析

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转化研究

cf 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存在多个应用弊端,为此苟德明教授团队特建立微量血浆SLiPiR-seq检测方法并开展相应临床转化研究。苟德明教授指出,cf RNA高通量测序方法依赖于RNA的5'磷酸化,偏差大、易漏检,且构建cf RNA测序文库需2-3ml血浆、构建过程复杂、时间长、不易操作。为此,苟德明教授团队建立了微量血浆SLiPiR-seq检测方法和完整的生物信息学深度分析流程,实现对200 ul血浆中cf RNA的检测,以及对血浆中9种类型的RNA鉴定分析。相关临床转化研究结果表明,与NEBNext相比,SLiPiR-seq不仅不依赖RNA的5'磷酸化,还覆盖了更多种不同类型RNA;血液收集置放3-9 h后进行离心分离血浆,血浆冻融次数不超过1次不影响试验结果。苟德明教授强调,基于SLiPiR-seq检测方法可以稳定的进行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利用血浆中异常表达的RNA作为标志物为多癌种早期诊断提供可能,其中,血浆中的miRNA、msRNA、tsRNA、snoRNA组合可以对早期肺癌进行诊断,在未来还应开展更大规模临床队列研究,探索利用血浆cf RNA生物标志物能否筛查IPAH(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并进行分型分期诊断。


沈节艳教授

人工智能(AI)预测肺动脉高压

作为新型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在助力心血管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沈节艳教授通过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系统介绍了贵团队研发的肺动脉高压AI诊断模型的可行性。一直以来,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金标准始终为侵入性右心导管检查,然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无创方法诊断肺动脉高压的准确率已经成为肺动脉高压领域专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沈节艳教授团队特开发基于CT的肺动脉高压AI诊断模型,并开展多中心研究探讨基于AI的影像组学作为诊断PAH方法的效能和可行性。多中心研究结果发现,基于胸部CT的AI模型和联合临床指标的联合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说明基于AI的影像组学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定量方法,用于常规成像方式的补充以辅助临床决策;联合逻辑回归AI模型计算分数能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患病概率,可以作为患者风险评估分数。


闭幕致辞时,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借着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仅真诚表达了OCC一直秉承着的“开放、创新、合作”理念,也体现了对于临床诊疗,无论是新药物,还是新技术,亦或是新器械,始终需要力求创新,不断探索前行的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样也将伴随着PADN技术,不断创新,不停探索,为更多饱受疾病困扰发的患者排忧解难,带来新的曙光!